文/张本平
作为当代山水画名家,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桂林创作中心主任、桂林湘桂画院院长、桂林穿山画院院长的袁定国,他崇尚自然,热爱写生,创立了独特的漓江山水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在山水写生作品中加入创作情境,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品味袁定国漓江山水画写生系列作品,或青绿,或浅绛,或勾勒,或泼墨,手法多变,完全是根据现实境况来选择适合表现的方式,自然与笔墨往来无碍,笔墨与形象互化互生,最终幻化成墨色淋漓的山水佳境,感染着每一位观众;他善于处理大与小、疏与密的辩证关系;构图平稳中见奇雄,皴点相间,积点为面,点显而线隐。他没有融入过多的主观臆想,而是着眼于传递“实境”图式,并借助传统的“三远法”完成构图,意图呈现古人所说的“真境逼而神境生”,并以此导引“写生即是创作”的山水画创作模式。
袁定国在六十余年的绘画生涯中,足迹踏遍了漓江两岸,创作了大量的漓江山水写生作品。这些写生作品成为他创作漓江胜景系列的宝贵素材。桂林漓江当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点是山山独立,坡石结合,草木参差,水天一色。袁定国用娴熟的笔墨语言、中西融合的技法画出了至美漓江,其系列作品中石纹处理,纵横交叉,土坡皴擦,长披大抹,土石相间,虚实相生。帆船则以浓淡笔墨点染,疏密组合,灵活生动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地质特点和地域情怀;其厚重的笔墨、力透纸背的线条、淋漓尽致的墨色和炽热酣畅的情感,汪洋恣肆般地横泻于纸上,浸润在笔墨中,衍化为漓江的山水烟云、树木花草、村落瓦舍,展现出漓江天工造化之美。
笔者与袁定国是近三十年的好友,他的人生阅历丰富,他的作品面貌繁多,设色淡雅,笔意简远,妙造神奇,源自传统流线于写生,境由笔绘,意由心出,深得桂林山水神韵。他的作品无论是巨幅大作,还是精美小品,均以写意的手法表现漓江自然山川景物,以墨块造型,皴纹极少,画面简洁凝练、妙趣横生。他的漓江山水画写生融入了个人情感,使作品极具神韵,烘托自然景观之美的同时,创立了自己独辟蹊径的个性特征。桂林的山光水色,阴晴风雨,给了他以笔墨功夫来捕捉大自然丰富变化的机会。袁定国通过采用传统以大观小的方法,对漓江山水画面进行结构处理,创造了自己绘画中深远的空间。丰富的层次和强烈的光线效果,形成了绘画中气势磅礴的“袁式山水”风貌,把大自然的万千变化尽收笔底。他在中原美术学院创作的高2.5米,长12米的巨幅《漓江胜景图》大作中,采用传统“以大观小”之法的理念创作,消减远近透视差别,扩展画幅视角范围,综合“平远、高远、深远”三种构图法则,群山竞秀,万舸争流,以造化之自然写胸中丘壑、笔底烟霞,引人入胜;画面用笔沉稳凝重,线条生涩老辣,以墨块代替勾皴,如铁铸般雄浑坚实,仿佛身临其境,人在画图中,可谓是“袁家山水”漓江题材的标准件。袁定国虽遵照实景写生,创作时又不是完全照相般的工笔写实,笔下之山水又非完全是现实山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以艺术家特有的视角挥写心中之意象,闲庭信步,怡然自得;他采用水墨山水技法创作了这幅引人注目的《漓江圣景图》,这是一幅描绘桂林象鼻山和漓江两岸美景的全景山水写生作品。其画面远处重峦叠翠,近处建筑群、帆船与漓江相互映辉。画中丘壑、江帆、云影、亭榭、烟霭等物象营造出一种朴茂、平远、厚实的境界,其中虚实相生,各得其宜,充满秩序的美感。大作中他对山石树木的体积形态、阴阳向背和纹理结构的理解与表现都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提炼;画面设色明丽雅致,传统的笔墨功夫使作品洋溢着幽幽的古意,石青、石绿和赭石等大量矿物质颜色的运用亦使作品透出精雅的气质。他用笔的力量感与丰富性兼容如一,蕴含着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基因,二者相辅相成,使此巨作山水景物更具滋润明丽、峻拔雄奇之气,显示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因南方气候温润,为追求含蓄迷蒙的意境,袁定国在桂林漓江写生的这幅巨作构图朴素,烘染皴点,营造出水墨淋漓、秀润清雅的视觉效果。创作中他善用浓淡多变的墨线勾画,寥寥数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加之吸收西洋画的一些技法表现以及虚处多于实处的处理,其一景一物皆是“出”在自然写生中,亦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自然又重构自然,既有客观物象的写意表达,又有整体氛围的设计把握,形成了虚实相生及笔性、墨性、水性变化的意境。
生于安徽巢湖、在桂林工作六十多年的袁定国,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开创了中国漓江山水水墨画的新天地。其作品“道法自然”,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彰显出其漓江山水画的深邃意境。纵观他的山水作品,大都以美丽的桂林、阳朔风光为实景,他大胆地将中国画与水墨画技法神妙地结合,打破传统技法,师自然、法造化,将艺术原创精神的终极意义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方寸之间,其崭新的艺术表达方法和独特的个性语言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新的艺术内涵。他在桂林漓江开展写生的作品《空山新雨》《桂林晴岚》《漓江帆影》《象山水月》《漓江烟云泛舟图》《雨后奇峰铁铸成》等,墨色清润,空灵而不失厚重,南方地域特色较为鲜明,为形成的漓江山水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系列以漓江风景为题材的作品中,袁定国以强烈鲜明的色彩营造出出人意料的诗情画意及独特的地域风情。他寄情山水,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人间仙境之美,通过独特的画面与笔墨呈现一一表达。他对于桂林山水有着浓郁的情感,独特的水墨运用,将桂林山水的灵动之美动情演绎。他独辟蹊径,赋彩泼墨,大胆尝试用水墨画技法画中国画,营造出的水润气息受到业界认可;他的风格之作,水山同色,景与画共融,极具空间感和梦幻情调,浓郁的水润气息仿佛让我们感受到清新。这种色彩的相依性,使得在线条的勾勒上极具难度,他则用灵性的感悟与倒影,迷雾等形象将空间感表达,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姿色充满诗意,更将阳光的滋味通过清澈意境淋漓尽致的表现,将难得的浪漫情调在漓江山水转换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气势博大,其系列作品在吸收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意识,意趣天成,于奇特中见稳健,于雄厚处见含蓄,笔法灵活多变,色彩随四季景色变化而丰富多彩,诗情画意,有深厚之意,华滋之气,融汇古今,雅俗共赏,自成其格;这是很难得的境界,清而能丽,绮而不靡,皆因其古法深厚,草木山石之间,气韵高古浑然,所以他才能洗净习气,留下自然真趣。另外其山水创作间他将形与神完美的结合,追求一种形之外的神情,同时也是将自然之性,人心之悟的完美结合,追求一种心灵的释放与宁静。作为传统的绘画经典,漓江山水画更是中国艺术的一个标志,也是袁定国的艺术符号,他传递着中国历史悠久的儒雅之风,闲适之情,在“天人合一”间独享自然浸润,享受心灵怡然;《漓江帆影》采用全景式构图,使观者感到似乎正从另一高处向这方远眺。随着视线,可见画面下方的几条帆船驶向远方,画面正中又由被山峦环抱的房舍地贯穿、布满,观者的视线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帆船曲线游走,继而游览阳朔之行山水,体味不同凡响的美景和韵味;整幅画面构图饱满而极富张力,赭绿为主色,朱色为辅色,恰好点到一个“春” 字上。赭绿色淡而朱色浓,达到了色彩上的平衡。
袁定国在桂林、阳朔等地直接写生的作品还有《漓江情韵》《漓江春色》《丰帆晓霞一江春》《我泛轻舟山下过》《江畔泊归图》及“桂林写生册页”系列等,这一批表现漓江山水的写生作品强调“写”字,以书入画,空灵秀逸,气息清雅,带有传统的文人绘画意境,因而独具特色。创作作品时讲究骨法用笔,中锋勾勒,用笔粗犷,用墨浓重,画面灵动大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袁定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文人,在艺术创作上不主张墨守成规、泥古不化。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他主张融合中西绘画技法,探索本土绘画民族化,并在这一基础上有所创新。他崇尚自然,热爱写生,一百余次沿漓江两岸写生、采风,数十次出游全国各地名山大川,走进自然后,他以山林为友、丘壑为师,总结画法,不断地从自然与造化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写生即是创作”的艺术思想。他在郑州对笔者说:“我主张先学古人,然后深入生活,若能中外古今融会贯通,共冶一炉,然后独创风格,那就更成功了。”桂林漓江山水是他的精神家园,经数十年的熔铸锤炼,其作品日趋朴拙、豪放,融“神”“韵”于一体,形成了笔触犷健、恣肆老辣、不事雕琢、个性突出的艺术特征。
当今中国画坛已进多元化时代。大多画家皆以功利为最终目的,而“成教化,助人伦”和自得其乐的绘画功能早已泯灭无存。不过,任何激荡的时代,总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者,正是这些文人学者型的思想者,在实践中默默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线,成为中国画承先启后的传承者与护法者,他是当代广西桂林传统山水画的护法者与传灯者。广西山水,特别是桂林漓江山水孕育了他独特奇绝的山水画的慧心与情愫。
形乃神之迹,一个人修行有多高,他的作品一定会透露出其心灵深处的信息。“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是袁定国书写桂林漓江山水的境界,如月之皎皎出东山,照见桂林漓江山水最真实的表情,自然当是他修行的最高境界。
艺术家袁定国
袁定国,字大宝,号墨缘居士,1944年出生于安徽巢湖,20世纪60年代初,拜岭南一代国画大师叶侣梅先生为师,先生的入室弟子。期间跟随先生数次陪同阳太阳、黄独峰、李可染、宗其香、白雪石等大师沿漓江写生,得到各位大师的教导和精心点拨,获益匪浅。
作品在国内众多媒体发表,出版有《当代国学名家袁定国》《当代国画名家》等画册。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会员桂林创作中心主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广西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桂林湘桂画院院长,桂林穿山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桂林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桂林山水画高级研修班主任、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