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菜系的味觉特质
上海地域的文化基因
两种能量合二为一,化成新的体验逻辑
商业、情怀、文化的生命力由此衍生
如何把东北菜这种北方食物扎实的张力和外滩的情韵相结合?
2025年,喜尚鲜·东北小馆迎来了在上海的第二家店,主打东北品类菜以及特色海胆水饺。IN.X屋里门外为其设计的空间恰好利用了喜尚鲜杂糅的特质,让“舶来”的东北菜和本土风情互为支撑,建构起一个温暖的当代食肆。
01.
从材料的交融开始
餐厅位于城投控股大厦彩虹北辅楼一、二层。设计师将外立面调整为一个优雅的弧,在端头向内弯折,恰好让出一个低调的入口空间。酒窖灯光从外立面条形窗中撒向路面,灯线勾勒出简洁的门头轮廓,厚重怀旧的甲板木在立面上与干净的现代材料形成对比。
一层不设就餐区,酒窖、吧台、等候区以及景观环绕扶梯形成一个感官丰富的体验场域,设计师将餐厅的精神内核高度浓缩在这一区域。
由入口延伸进来的甲板木包覆扶梯和部分立面,与光洁的金属、简素的肌理漆共同完成空间刻画。在设计师看来,比材料来自哪里更重要的,是它将人们的感官和念头带向哪里。
置身其中,外滩湿热的风、上海夜晚的华灯、寂寥沉默的都市人、灶上炖菜饱满的香味,化成一种综合的空间氛围,将食客揽入它的怀抱,一些陈旧的记忆和当下崭新的体验融合到一起,令人神往。
02.
空间的韵律:统一也激荡
设计师并不打算用太过光鲜华丽的笔法去阐释空间,因为那会掩盖喜尚鲜基因里力道扎实的烟火气,但设计师选择点亮空间的一个区域去丰富节奏打开张力。
于是有了二层散座区天花阵列的圆形镜面不锈钢,沉稳确定的一切在天花中流动起来,这显然使空间变得更加感性和艺术化。
视线越过走廊落在明档,这是喜尚鲜作为大众餐饮在商圈餐饮群中的差异化特征。木结构明档框架带着浓浓的烟火气和时间感,炖煮食材码在操作台上,仿佛在自家厨房,垫着脚迫不及待等着饭菜出锅,这种亲切感是无分南北的。
托住这份烟火气的是整个空间舒展自由的基底处理,像一块平滑优雅的帷幕。浅色肌理漆将空间结构完整地表达出来,设计师在立面的处理上以柔软的折线、弧面和褶皱将空间软化下来,同时用粗犷的原石和金属表达力度。于是整个空间的体验感既不像东北菜直白豪迈但难免粗糙,也并非一味沉溺于沪上精奢细腻的婉转情调里,而是同时蕴含了两者的差异化书写,恰是上海话中的“正正好”。
包房做了极为干净的处理,如雨雾迷蒙的北外滩。由浅而深的灰白与浅木色拉出层次,金属材料通过灯具、门把等实用物做饶有趣味的点缀,餐桌椅则呈现出海派的优雅倜傥,方才的热络纷杂渐渐收敛,情绪和空间都在这里暂歇,这是空间与烟火气相呼应的一个安静的注脚。
03.
策略为先,设计为后
法国一位美食评论家曾经说过,对人类幸福而言,发现一道好菜比发现一颗恒星的意义还要大,可见食物所蕴含的能量,而好的空间总能让味道再添一份情愫。
在喜尚鲜的设计策略中,空间要完成体验逻辑的重新书写,不仅仅是地域和菜系的杂糅,而是通过设计让味觉发生创造性地转化——成为情感、成为商业资产,再进一步化作文化的生命力,长久地存在。
薄幕初上,鳞次栉比的高楼与霓虹在北外滩的臂弯中陆续点亮,在外滩潮湿的空气中,一群年轻人喝着小酒,吃着炖菜,在温暖的灯光里,感叹着这人生一大乐事。这便是喜尚鲜和设计师最初的设想。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喜尚鲜·东北小馆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
项目面积:830㎡
室内设计:IN.X屋里门外设计
设计主创:吴为
设计团队:贾琦峰、张顺、吴其彪
室内陈设:任逸琼、宋江丽、李微微
视觉输出:正是飞扬 Fayoung Design
项目摄影:郑焰
文案策划:NARJEELING那几岭
项目策划:楽品牌策略机构